为引导青年学子在广袤乡土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青春筑梦砺初心 挺膺担当展风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黄山歙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传承、用心感悟乡贤精神、领悟先辈革命精神、传承徽州工匠精神等多元实践形式,在行走的“思政大课堂”中深刻体悟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于火热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增长能力才干。
校地座谈交流 赋能青年成长
7月8日下午,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一行到达歙县,歙县团县委书记李晓东等热情接待了师生一行。双方在徽州历史博物馆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李晓东围绕歙县青年工作、暑期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将歙县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等重点领域建设情况向实践团队做了详细介绍,同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各位学子都能够在此次实践中学有所获。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盖昊宇介绍了学院发展历史、师资力量、办学定位、团学工作及此次“三下乡”日程安排与具体任务,并对歙县团县委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鼓励实践团队在投身火热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展现新时代青年融入祖国、服务社会的昂扬风貌,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篇章。

探寻徽博文化 触摸历史温度
座谈会后,实践团队一行走进徽州历史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徽商鼎盛的年代。馆内“天下徽州”四个大字,彰显了徽商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讲解员的生动解说下,实践团队成员们认真地了解到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徽州历史,从不同时代陶瓷器到精美的徽州三雕,从珍贵的徽州文书到生动书画长卷,在一件件展品中感受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徽州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感受到徽商“贾而好儒”的独特气质和徽文化的深厚内涵。在参观过程中,《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画卷尤其引人注目,它以新安江沿岸风物为主线,展示了民国时期徽州风俗文化,曾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出。大家沉浸在画卷虚拟的美景中,仿佛自己置身于新安江水岸上。



走进文化展馆 感悟清廉家风
结束徽州历史博物馆参观后,实践团队一行歙县“廉政三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实践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廉政三示”教育基地的序厅、历史昭示厅、陶子示范厅、纪法警示厅、尾厅等五个展厅。实践团队成员认真听讲解员讲述古徽州历史上的清官、御史等勤廉事迹,沉浸式的廉政教育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更是新时代青年应坚守的价值底线。在“廉政三示”教育基地大厅,实践团队全体党员面对鲜艳的党旗,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盖昊宇的领誓下,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随后,实践团队走进歙县家风家训馆,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被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所打动。仔细观看展馆内陈列的当地名门望族珍贵的族谱文献和精美的实物展品,感受着 “孝悌、耕读、清廉、乐善、勤俭” 的优良家族风范和传统家风文化魅力。团队指导教师盖昊宇感慨道:“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更要以身作则,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以良好的家风涵养高尚的师德师风,为学生们树立榜样。”
赓续红色血脉 汲取奋进力量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却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7月9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怀揣崇高敬意走访了几位高龄抗美援朝老兵,在95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曹德润家中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老人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他缓缓讲述着当年跨过鸭绿江的情景,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国家和人民撑起一片和平的天空。老人深情回忆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生死时刻:“志愿军战士们每日行军近百公里,炮弹在耳边呼啸,随时可能夺走生命......许多战友永远留在了那片战场,而我能够活着回来,就是为了替他们亲眼见证今日的盛世中华!”不仅是在聆听一段段热血沸腾的战斗故事,更是在探寻一种精神力量。当见到饱经岁月沧桑,但眼神依旧坚定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时,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实践团队学生杨艺鑫表示:“深刻体会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也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走访企业一线 实践赋能成长
7月9日下午,实践团队一行走进了充满活力的歙县经开区,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多家代表性企业。在企业生产车间,同学们近距离观察智能化生产线运作,详细了解产品研发、生产流程及市场应用等环节,直观感受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企业负责人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向同学们介绍了产业升级背景下对专业技能、创新思维的需求,为大家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了参考。“这次走访让我看到了课本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也感受到了企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视。”实践团队学生唐博涵表示。




此次企业研学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接触产业一线的平台,更助力他们在实践中拓宽视野、明确成长方向,为未来投身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对话非遗匠人 传承工匠精神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来到老胡开文墨厂,厂内弥漫着古朴的墨香。团队成员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了解徽墨的制作工艺。从选料、制胶、和料,到捣杵、成型、晾晒、描金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在这里,大家看到了传承数百年的制墨技艺,触摸到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墨锭,深刻认识到徽墨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工艺,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也激励着团队成员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有幸与当地墨厂传承人周美洪老师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在墨香氤氲的工作室里,聆听非遗传承的故事与坚守。周老师从“墨厂”的百年发展史讲起,细细介绍传统制墨“点烟、和料、捣炼、成型、晾墨、描金”等多道工序的精髓。他特别强调,每一块好墨都离不开“匠心”二字——松烟的细腻度、胶料的配比、捶打的力度,甚至晾晒时的温湿度控制,都需数十年经验积累才能精准把控。当同学们问及传承困境时,周老师眼中闪过一丝感慨,却又立刻坚定道:“现在年轻人愿意来学就好,传统手艺不怕慢,就怕断,只要有人肯沉下心钻研,墨香就不会散。” 这场交流不仅让同学们对传统制墨技艺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那份坚守与热爱。

晒墨厂微党课 真理匠心共融
在胡开文墨厂承载着时光印记的百年晒墨场,斑驳的墙面与陈列晾晒的墨锭形成独特的课堂背景。杨东老师以墨厂百年的坚守与传承为主题,展开了题为《以“墨”为镜,体悟匠心之魂》的微党课。杨东老师就地取材,拿起一块刚刚在车间看到的、即使有微小瑕疵也被工人们果断销毁的墨锭,生动地讲起胡开文历史上“一墨千金、诚信至上”的传奇,体现了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用一辈子的专注与坚守,让一块墨不仅成为书写的工具,更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实践团队指导老师柯主感叹:“一个人一辈子不管从事哪个行业,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且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太难了,徽州工匠令人敬佩。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胡开文墨厂博物馆内,实践团队指导老师杨东以实景为教材,以《以墨为桥,感悟信仰之甘》为主题讲述了陈望道先生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废寝忘食,误将墨汁当红糖蘸粽子吃的经典故事。大家深刻地感受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纷纷表示要学习他甘于奉献、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


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青春筑梦砺初心 挺膺担当展风采”社会实践团在歙县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将传承红色文化、践行工匠精神与非遗文化体验有机结合,深化了青年学子对国情、社情、民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在实践中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综合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历史自觉和时代使命感。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不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青年学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撰稿:柯主 一审:柯主 二审:盖昊宇 三审:丁浩)